蘑菇声活

首页 > 美食 > 美食知识 > 崩瓜

崩瓜

∫色彩り 354084 2020-07-25 崩瓜 我要评论()

特产名称:崩瓜    产地:上海静安

一、简介

因皮薄而脆,老练后稍受碰击即会崩裂而得名,形状长圆,中部略粗,似橄榄形的马铃,又称马铃瓜。单重2公斤阁下,大者2.5-3公斤,瓜皮呈淡绿色,有淡色花网纹,皮薄而脆,瓤色淡黄,籽血红,肉厚汁多,甜度尤高,幽香爽口。崩瓜植株柔嫩,对成长情况请求较高,如挑选排灌前提好的田块,施足基肥,结瓜后只宜施淡肥,不能施浓肥、化肥,抗旱要开沟注水,不能漫灌,摘瓜时宜在午后,以淘汰决裂。

二、产品特点

皮薄而脆,成熟后稍受碰击即会崩裂,外形长圆,中部略粗,似橄榄形的马铃,又称马铃瓜。瓜皮呈淡绿色,有浅色花网纹,皮薄而脆,瓤色淡黄,籽血红,肉厚汁多,甜度尤高,清香爽口。崩瓜植株娇嫩,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如选择排灌条件好的田块,施足基肥,结瓜后只宜施淡肥,不能施浓肥、化肥,抗旱要开沟灌水,不能漫灌,摘瓜时宜在午后,以减少破裂。

三、历史

崩瓜具有近百年历史,尤其三林的崩瓜更是上海本地传统名瓜。传说每当雷雨过后,该瓜常破裂满地,故名崩瓜或迸瓜;又因为形状如 马铃,人称“ 马铃瓜”。也有写成“浜瓜”的,是否因种在河浜边而得名,这要请教当地老农了。

崩瓜的身世也是众说纷纭。据说川沙麦家圈中种得更早,后才引至三林塘,种源在 浙江绍兴一带,可从没听说过绍兴历史上有如此名品;或说引自遥远的新疆,还有洋西瓜和本土瓜杂交而成的讲法,可都找不到确凿的史料,暂时只好诸说并存。后来崩瓜飘洋过海传到日本,改称“嘉宝”。

大凡名贵 品种总显得有些“娇气”,命运多舛。因为皮薄瓜脆,崩瓜在搬运过程中极易破裂,损耗率高,所以售价要比一般西瓜高许多,只有富裕人家才享受得起。解放后一度种得很多,可后来实行计划 种植,瓜田面积越缩越小,1958年人民公社的生产计划中竟然没有了崩瓜种植。眼见为三林争得名气的崩瓜面临绝境,老瓜农很是心疼,千方百计觅来瓜籽,交给生产队继续种植。可在当时情况下,崩瓜的收购价只能和其他瓜差不多,这不成了赔本的买卖?终于,三林塘崩瓜在1976年彻底绝了种。1978年,上海农业科学院从日本引回“嘉宝”原种300粒,交三林公社种籽站,由老瓜农试种0.7亩,1979年试种2.1亩,当年上市32担,特供锦江饭店。后来产量多了,超市也曾见过供应,但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甜,也许是变种的缘故,昔日据说甜度达17度的“妙物”已成为“广陵散”。

四、育种措施

由于产量低,种子退化快,再加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林崩瓜作为常规品种在南汇等地大面积长期种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性退化,抗性衰退,糖度下降,甚至皮厚肉糙,种植面积急剧萎缩。不过,三林镇不少农技人员做起了留种“有心人”,悄然辟出一小块地方开展种质保存,许多国外种子公司和制种专家慕名前来。自2007年起,上海三林镇加大资金投入,正式启动了“抢救老崩瓜”项目,通过改进育种方式等措施,恢复三林崩瓜种质和品质。

由于三林崩瓜对土地和种植方法都有很高要求,且病虫害较多,目前要想在广大农民中推广种植还有一定难度。接下来,科研人员将进一步总结栽培方法,提高商品化水平,为大面积种植打好基础。

自然天成的崩瓜有点“挑”,对生长环境,育种技术,种植方法要求都很高。根据崩瓜保种复原计划,研究人员开始在镇外设立农业基地,每年小批量生产,提升培育种质。

经提纯复壮、品种筛选和改良,三林崩瓜逐步恢复传统的优良品质,进入小范围 种植。目前,位于浦东临空农业园区的三林崩瓜基地建设已初步建成,投入运行。基地建立了新品杂交崩瓜生产区、传统崩瓜生产区、崩瓜亲本 品种圃等区域,并展开新品崩瓜生产技术试验。2011年,基地崩瓜长势良好,已经成熟可采摘。

五、产地分布

三林崩瓜,原产地绍兴, 上海最早在川沙,莘庄、端桥等地栽培,继而传至南汇乔家花园、观音堂一带,而后才流传到三林塘。三林塘一带由于土质疏松肥沃,加上瓜农栽培得法,此处浜瓜比别处更鲜甜多汁,故成为远近闻名的特产。

六、望重回餐桌

“浦东三宝”之一三林崩瓜,在上世纪60、70年代绝迹,又将回归。

由于三林崩瓜对土地和种植方法都有很高要求,恢复种植相对困难。由于三林地区目前难觅适宜崩瓜生长的水旱轮作土地,相关部门计划为三林崩瓜“异地安家”,2008年在浦东国际机场附近辟出100亩土地尝试规模化种植。


最新文章

  • 生活
  • 美食
  • 数码
  • 时尚
  • 教育
  • 汽车

发表评论